为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激发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学子的创新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助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同时营造校园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7月4日—7月6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比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校赛吸引了我校众多学生团队积极参与,展现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扎实成效.
本次大赛设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和萌芽赛道五大竞赛单元。我校作为承办单位,重点组织高教主赛道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校赛选拔工作。经过初赛激烈较量,25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晋级决赛。决赛当天,现场精彩纷呈,入围团队围绕人工智能、乡村振兴、文化创意等前沿领域展开激烈角逐,全方位展现当代青年学子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
我校校长张光宇出席校赛启动仪式并讲话,教务处处长赵卓,学生处处长胡斌,校团委书记郭振,学校“百千万工程”工作专班主任兼乡村产业学院院长龙镇辉,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学年参加启动仪式,肇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校长唐文武,项目路演机构“演示说”创办人、肇庆市网商协会创新创业分会负责人李肇龙,广东肇庆市慧思创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级职业生涯规划师王中伟担任决赛评委,各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工作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创业专员、创业学院全体成员、参赛项目团队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此次大赛决赛。我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学年主持本次大赛。
校长张光宇在启动仪式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向专家评委、参赛同学及筹备师生表达欢迎、问候与感谢。他指出,此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是中国大学生最重要的赛事之一。学校今年共有14702人次参赛,累计43498人次,涵盖11190个项目,覆盖新工科、新文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交流经验的广阔舞台。校长张光宇强调,学校“以赛促教,以赛助学,以赛独创”的办赛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加大重点专业投入,借这次大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此次50支参赛团队脱颖而出,尽显敢创会创精神。校长张光宇对参赛同学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自信展示项目,传递创新思维;二是开放接受评委指导,优化项目;三是互学互鉴,拓展视野。他鼓励同学们展现卓越风采,在更高舞台发光发热。
在校赛现场,唐文武、李肇龙、王中伟受聘为学校创业导师,张光宇校长代表学校颁发聘书,期待创业导师加持赋能,助力学生将创新创业构想转化成实践成果。
在热烈的掌声中,我校校长张光宇、教务处处长赵卓、学生处处长胡斌、校团委书记郭振、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学年以及肇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唐文武共同登台,手掌轻触屏幕,触发数字倒计时特效,在全场目光聚焦中,正式开启这场创新创业赛事,为校赛注入满满科技活力。
7月4日的初赛现场,50个优秀项目展开激烈角逐,争夺25个晋级席位。比赛中,每个项目依次进行展示,先通过3分钟VCR呈现项目概貌,随后用5分钟详细讲解,涵盖创新点、实践路径与市场潜力等环节。展示结束后,评委针对部分项目精准提问,从专业视角审视项目逻辑、可行性,为项目进行精准把关。现场思维碰撞不断,充分展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也让这场50进25的比拼更具看点。
7月6日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决赛现场迎来最终对决。晋级团队登上更高规格的展示舞台,展开关于创新思维与实战能力的精彩较量。现场交锋激烈,既有黑马项目凭借亮眼表现逆袭突围,也有种子选手稳扎稳打,展现成熟风范。在项目陈述环节,各团队全方位展示创业方案的核心竞争力;专家评委则通过犀利提问,深入剖析项目可行性,并进行专业评分。此次比赛旨在培养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能力,助力优秀项目孵化成长,构建“以赛促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培育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特色项目;强化思政引领,通过双创大赛引导青年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求。
经过激烈角逐,《“陶”宝智绘:非遗技艺的数字新生》项目凭借其创新性的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工艺,成功斩获高教主赛道冠军;《古风戏韵——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则以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完美融合,摘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桂冠。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的成功举办,为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创新成果、交流创业经验的优质平台,助力培植创新基因,激活创业动能。赛事进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赛有效促进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协同互动,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拓宽资源渠道、筑牢发展支撑。
展望未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将持续整合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重点培育兼具技术创新性与社会价值的项目,帮助团队补短板、凸亮点、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提质升级,致力于培育更多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青春智慧与奋进担当,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铸就更大价值。
供稿:新闻中心记者团 赖惠娴 李绮晴
摄影:新闻中心记者团 伍世鹏 廖浩良 徐清雅 黄嘉欢
编辑:新闻中心记者团 黄嘉欢
审核: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