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支突击队!全省各地,全线出征

发布日期:2025-07-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部署要求,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争当“百千万工程”建设生力军,坚持为党育人和服务大局相统一,打造“县镇出题、学校揭榜、滚动推进、长期结对”的“学校+县域”的组织动员模式,建立校地结对共建的实践育人平台和以县域为依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转化平台,7月8日下午,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出征仪式在图书馆三楼小礼堂举行。学校党委书记陈光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志新出席出征仪式,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负责人,以及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和社会实践师生代表参加出征仪式。出征仪式由学校团委书记郭振主持。

在广东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关键之年,在2025年暑期,广州应用科技学院54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约600名师生从校园启航,将奔赴全省各地,开展涵盖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元领域的实践活动。此次出征既是学校深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更是青年学子响应国家战略、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授旗明方向,青春赴使命。出征仪式上,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光团代表学校为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54支队伍授旗。接过旗帜,肩负使命,鲜红的旗帜在手中挥舞,象征着广应科学子投身基层、服务社会的决心,也标志着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他们将带着广应科的期望,奔赴乡村振兴一线。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志新代表学校,向即将出征的师生们致以亲切问候和殷切嘱托。她指出,2025年是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一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子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动课堂,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学校开展此次行动,是引领师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她对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师生提出5点要求:一是当好“调研员”,深入基层察实情、求真知;二是当好“实干家”,切实解难题、促发展;三是当好“宣传员”,积极展形象、聚合力;四是当好“学习者”,广泛拓视野、增才干;五是当好“安全员”,严格强纪律、守底线,要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诠释责任担当,在服务奉献中彰显青春价值,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广应科篇章。

校团委书记郭振对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明确了目标与路径。本次活动旨在打造校地结对共建平台,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成果转化,为广东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活动涵盖岭南特色产业、海洋产业、乡村集体经济、绿美广东、县域科技服务、乡村规划建设、文化创意和保育、古建筑活化、乡村公共服务、决策咨询等10个主要服务领域。

经济与管理学院陈伊琳同学作为“三下乡”活动学生代表发言。她所在的“儒韵红辉”实践队将前往阳江市阳西县儒洞镇,开展为期 7 天的实践活动。该团队已成功入选2025年团中央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和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陈伊琳分享了团队关注当地留守儿童的初衷,并介绍了为孩子们准备的安全防护、健康生活、知识拓展三面“盾牌”。她表示,七天虽短,但团队将响应号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年力量,展现青年学子的担当风貌。

今年,广应科共组建54支志愿服务队伍,约600名师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共有4支团队入选团中央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队伍。同时,还有学生以分散的形式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开展产业调研、支教义教、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活动,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广应科2025年暑期“三下乡”团队突破单纯以二级学院组建的模式,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也分别组建“多学科专业学生团队”出征。所有“三下乡”团队将奔赴广东省内的广州、肇庆、阳江、韶关、梅州、佛山、湛江、清远、潮州、汕尾等地,尤其是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清远市阳山县秤架瑶族乡、肇庆市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下帅乡等地开展社会实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继续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统筹谋划,协同发力,积极打造“高校主导、社会参与、基层得惠、学生受教”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改进创新组织方式与活动内容,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更担当、更有效,使基层真正得实惠。



供稿:党委宣传部  蔡湘锚

图片:新闻中心记者团  吴宇新 谭贤明

编辑:新闻中心记者团  林依萍

审核:李帆


官方微信